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好课: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2016-12-15 16:27:24|  分类: 课堂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何谓好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好课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与标准,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没有遗憾。好比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优点在某种情况下会成为缺点,而缺点在特定的环境下也会转变成优点。我们的课堂,不在于一定要按照预设行进而追求完美与极致,但一定要有耳目一新却又切合实际的活动课程设计,要有激荡人心的时刻,要有令人难以忘怀的情节,要有生成的精彩瞬间。

好课是灵动而诗意的。教学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或灵魂,带领他们进入诗意般的画境跟语境,让他们穿越知识本位的同时历经灵魂的洗礼,在享受诗意美景中得以潜移默化,达到育心启智的目的。教师要向深厚的文化底蕴挺进——积淀与关注。

好课是质朴而简约的。这里的简约,不是单纯的简单, 而是对教学目标的整合与融合。没有眼花缭乱、精彩纷呈的媒体;没有热闹浮躁、滴水不漏的表演;没有虚张声势、盲目跟风的伪课改。有的只是顺势点拨,与学生心灵的融合与交汇,体现中心;有的只是真实场景的呈现,与学生共同阅读与探究,体现教学的朴实无华;有的只是从学生与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学设计的简单明了;以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简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厚的收成。教师要向功利告别——放下与回归。

好课是动静相宜的。 时下很多教师误认为,课堂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是体现中心,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课改,于是乎创设大量的分组活动或者是游戏。其实不然,课堂不能一味地静也不能一味地动,须动静结合,方能相得益彰。静是思考,是吸收;动是参与,是实践;一味地静,学生没有操作的机会,没有实践的所学的知识是死的,课堂也没有生气;一味地动,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所学的知识是飘浮的,课堂也是一派假闹热;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延伸,动静结合、相互穿插与渗透才是有深度的课。教师要向课改迈进——吐纳与借力。

好课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是编用者精心选取的、适合各地使用的教学素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凭借、一个蓝本,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途径。但是任何一种教材,却不可能适合所有地方的所有学生,也未必适合同一区域的所有学生。比如就拿小学英语新标准教材来说,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太深了,就需要我们教师化繁于简或者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让他们能吃能消化;对于大城市的学生来讲,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浅显,教师就需要在钻研教材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拓展、深化教材,让他们能吃好能吸收够;驾努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胆识与远谋。教师要向教研靠近——审视与取舍。

好课是重体验更重文本价值取向的。《标准》中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此,许多教师不论是在示范课、观摩课还是竞教课中都特别注重这个问题。面对学生的作答,他们要么是点头称是要么是始终保持微笑,就是不敢否定学生,给人一种不置可否之感,更不能给予一个明确的评价,不能交给学生一把明辨善恶、度量是非的标准与尺子,从而误导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更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走进作者的意境,领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向角色贴近——融入与走出。

好课是凸现双性并举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完成对学生工具性的传递;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实现自我升华与超越,达到以文人,使人化的目的与境界,完成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生成双性精彩课堂。教师要向人文性走进——丰厚与引领。

好课是重预设更重生成的,好课是学科味儿浓的,好课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好课是契合新课程理念和新版课标的,好课是具有示范引领、易于操作的……

课,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好课,也有不同的模式与类型,其分水岭就在于执教者角色责任度、自我成长迫切度不同,剖析教材的深度、角度不同,分析学情的适度、广度不同,驾努教材的厚度、底度不同,所成型的课也就百花齐放;在于评价者的方位不同、视角不同、看点不同,所取的标尺也就不一样;但好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和偏离文本价值轨道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成长。(来源:枫叶教育  阅读原文

  评论这张
 
阅读(9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