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偷懒”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到了暮夏时节,台阶上的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散发着阵阵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名叫腊兰。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清理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隐士的“勤”错把蜡兰当成了野草,而朋友的“懒”确把野草养成了蜡兰。作为一名教师,有时也应像故事中隐士的朋友那样,学会“偷懒”。学会“偷懒”并不是对教学工作的懈怠,而是学会把课堂尽量留给学生,把课堂当成舞台,教师只是把舞台搭好,让学生唱戏。只要学生能看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教师不妨当一名观众,在台下静静观看学生表演。
有这样一位 “懒”教师。说他“懒”,是因为他上课时,一般安排五六个学生当小老师来讲授新课,每人设计的问题和学习的内容不重复,另外安排了一个学生做补充,一两个学生进行点评。一节课前35分钟他坐在在教室后面当“听课老师”,他只利用最后5分进行归纳和完善。这样的授课形式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次比以前要多得多,掌声和笑声充满课堂。学生的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其他班级。除此之外,老师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凡是学生能看会的,我不讲;凡是学生查找资料后能学会的,我不讲;凡是班干部能教会的,我不讲。这是魏书生的上课三不讲。魏书生就是一个爱“偷懒”的教师。他认为,学生能学会的,老师尽可能不讲;讲5分钟能会的,就不讲6分钟。因为他觉得,老师适当的“偷懒”,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探索、动手、动脑的机会,只有 “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
一开始,有些学生对魏老师的“懒”不理解,甚至有时还有几分抱怨,等他们自己学会了,能力提高了,从魏老师的“懒”中得到了“实惠”,学到了本领,才真正理解到了魏老师的“良苦用心”。
有一次,魏书生给初二年级的学生讲授了高三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孟子见梁襄王》。应该用三节课讲的课文,魏老师只用了一节课。这一节课他只做了四件事,即学习三个通假字、解释三个词、解释一句话和读译全文。这四件事,魏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三个通假字让学生自己找,三个词语和一句话由学生自己解译,课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翻译。另外,板书他也是让学生帮他写,课堂评价也是让学生帮他评,学生有不懂不会的,他也不管,而是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课后习题也由学生自己完成。他戏言自己无论是上课还是做班主任都“偷懒”,只有 “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正是魏老师的“偷懒”,不仅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节课下来,魏书生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快快乐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
那位“懒”教师和魏书生的做法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凡是学生能干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干,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听、去说、去读、去想、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教师的“懒”唤起学生的“勤”,用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这样做,既能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能培养一批能干的学生。可见,要想成为好的教师,培养出好学生,教师就要学会 “偷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