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刘亚杰:做善于引导的教者  

2014-12-24 20:14:15|  分类: 名家名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我记得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给麦田浇水。每一畦的畦口都事先堵好了堰,但水每到一畦时,畦口的堰总要让水漫过。我不明其中缘由,累得一身大汗总也堵不好,水仍漫过去,继而冲毁堰。父亲看见后就提醒我,畦口的麦子因过于稠密而挡水,要把畦口的麦子拔一些或把麦子顺着垄往两边按按,好让水通过。“把畦口的麦子拔一些或把麦子顺着垄往两边按按”等于给水引了路,没有东西堵了,水流就畅通了。其实,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学生在学习中也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是耐心、有效的引导。本文转载自宽厚坦荡《刘亚杰:做善于引导的教者》

引导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不尝辄止”。换句话说,应把学生引到一个理想的层面上去,让学生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知道如何获得知识、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领略合作的力量。但是,我们往往疏于引导,把学生搁在知识的大门外,堵在感受知识的 “畦外”。

一次听评课活动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榴”字组词,一个学生组了“榴莲”。教师可能是没见过或者是没听说过这样的植物,感到太生僻了,就说:“不知道意思就不要组词,以免考试时评卷老师判错。”就这样,一句话便阻挡了学生前进的路程、拴住了学生学习的脚步,学生在老师怕考试时出错的担心下而“不尝辄止”了。于是,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很多。

引导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参考书,要把学生引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在我们备课时,教学参考书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帮我们分析教材,以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但是,它的分析不能代替教师、学生的个人感受,有时师生的理解还可能会和参考书的意见相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光引导学生感到、学到参考书上的东西即止,而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个性阅读中自由翱翔。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教《一夜的工作》。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是多么认真,出示了这样一段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然后,他引导学生画出四个最能表现周总理工作认真的动词(这是教学参考书上分析的)。这一点当然无可非议,但是,老师分析完这四个动词后就转而进行下一环节了。有句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难道这句话当中只有那四个动词饱含感情吗?非也,其字字句句都含情,教师为什么不继续引导学生往下感受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来自教师的一句话,一个“为什么”,一个“你再来说说”,一句“谁有不同意见”……就能把学生引到一个个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于是,你的学生是幸福的,你也同样能感受到幸福。最后,愿所有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学习,都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来源:中国课堂教学网—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作者单位:汝州市钟楼办事处程楼小学 刘亚杰 阅读原文

  评论这张
 
阅读(22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