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2014-03-14 14:16:24|  分类: 教育视线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管理对象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学校文化管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文化管理: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历史超越 
  纵观学校管理的历史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曾出现过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经验管理是指凭借管理者的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征是重经验、重传统;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
  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初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借鉴。学校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追求效率。学校科学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区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性质。其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略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略了文化等柔性手段,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部分失落;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管理主义”的倾向。
  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选择”。学校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含义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尚难给它下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定义。目前一般认为,所谓学校文化管理是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同范畴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本质。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两者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文化管理的内涵。 
  总的来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是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文化管理是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当然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教职工的创造性发挥。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人并非完全是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学校文化管理考虑到人的复杂性,既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
  要准确地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还需要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辨析。
  学校文化管理与对学校文化的管理。虽然文化管理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对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这里的文化管理是指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一样。
  学校文化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继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之后的第七大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学校文化管理要以文化这种管理资源去影响、引导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创建高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有密切联系和诸多方面的交叉重叠,但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文化管理与作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的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
  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样式。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一定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圈的文化必然会渗透和反映在一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文化其实就是一定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的更迭暗示着人类文化的演进。经验管理时代有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时代有科学管理的管理文化。但不能说有了管理文化就有了文化管理。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实施 
  1.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形态来说,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 
  2.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共同愿景,影响着师生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3.建设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诉诸关心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因此,建设精神家园,让教职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教职工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来看,建设以归属感、被尊重的价值环境、交流对话的精神平台、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4.构建激励机制。学校文化管理是注重发展人的一种管理模式,而激励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因为激励激活了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开发了人的潜力,促进了人的自主发展。学校文化管理要重视激励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教职工的内驱力,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和教职工的自主发展。 
  5.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必须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根本目的是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以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在学校文化管理中,学校领导者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者,首先要转变重事轻人、重硬轻软、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来源:为您服务教育网 阅读原文)  

  评论这张
 
阅读(21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