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1年2月16日在《生涯规划》栏登了一篇文章:“教师的优秀源自反复练习与持续进步”,讲了三件事:
一、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个同事在柏林的顶级音乐学院做了一点神奇的试验。他们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3个组,然后问他们一个问题:在你的一生中,从拿起小提琴开始,你练习过多少个小时?
埃里森和他同事的研究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卓越者中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仅练习很少的时间,任何一位音乐工作者都不可能成为佼佼者。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紧张练习对那些能够肩负重要使命的卓越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遍一遍研习专业技能。事实上,研究者们都认为,卓有成效的练习时间必须达到10000个小时。
二、一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博士为大学生教授《基础化学》,虽然讲课慷慨激昂,满怀深情,但让学生明显感到他讲课就像念演讲稿一样,总让讲台下的学生提不起兴趣,除了“逃课”之外,同学们别无选择。半年后,学生们庆幸他不教了;可是,一年后又来教《分析化学》,正在大家担心时,却发现这位当初不被大家接受和看好的“不给力”老师,变成了一个授课“达人”。
学生们四处打探才知道,该博士在授课之初遭到过学生投诉,但这竟成了他的转折点。正是从那时候起,他每天都去听其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并且每天都在自己的单身公寓里一遍遍的演练。有时候,他还会在星期天把住校的学生叫过去一起“彩排”,反复寻找授课过程中的难点,摸索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授课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教师。
三、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辅导员丁峰在大学辅导员圈子中小有名气。除了提升辅导员相关的工作能力之外,丁峰还自费参加了许多能够服务大学生的培训,并且趁寒暑假休息的时候拜访了许多教育界的前辈。丁峰说:“虽然很多人将辅导员称作学生的保姆,但我感觉更应该是他们的父母,如果像钟点工一样算计投入和回报,就不要指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想让学生长大成人,就应该不计回报——哪个合格的父母会拿着本子算儿女的账呢?我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顺顺利利地就业……”
作者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似乎说明成功都是辛苦得来的,但实际并非如此。有成就的人物在别人眼中的“磨砺”与“苦寒”中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淡定的快乐。他们在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快乐地持续努力进步,然后一个个“大师”、“成功”就悄无声息地诞生了。
介绍这篇文章,是想告诉那些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优秀是炼出来的。“炼”是比喻“下苦功以求其精”。当你从头到尾读完《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五章书以后,你就要用心按照“四合一”教学模式的要求去炼,在实践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问题,《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第五章就是为了回答老师们的问题补写的。后来又在日志和短信中回答了老师们的一些问题。河北的飞飞老师放寒假前在她的博客中告诉我们:“成绩出来了,比我想像的要好,下学期还要努力完善呵,……”新学期一开学,她就行动了。今天一早,她又发了一个短信给我:“我发现分组时ABCD号按偏好图确定后同一号中成绩却相差很大,上课按号叫时会不会不公平?是不是按成绩分提问时更能体现层次性?”
从这个问题说明我还有许多实施细节需要说清楚。飞飞老师是按照“四合一“要求,在新学期开始重新分组,她按“全脑偏好图”分组以后,大概是像一些老师那样,按成绩指定学生座位。我告诉她,四个人的座位按ABCD四个象限固定,但谁坐哪个位则是由小组4个人自己商量选定,老师不干涉。所以,当实行“叫一号而动全班”时,就会出现13个同号的学生成绩相差很大。我同时告诉她,座位要每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前后按序调动一次;每个月则把12人的大组左右交叉调换一次,这是为了让学生不会固定在一个位置看黑板,也避免了家长关于座位的意见。
即使不用“四合一”教学模式,教师也应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好好炼,下苦功以求其精。只要我们坚持10000个小时,我们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有一个事例要说的就是:中央乐团曾经有一位首席小提琴手,他从小就被拉小提琴的父亲用皮鞭训练拉小提琴,结果,他掌握了技巧,当了首席,却不能举行独奏会,因为他缺乏感情。所以,当我们进行一项训练时,要把这件事当作是自己的需要,是一件有兴趣的工作,从而用心去炼,下苦功以求其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