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经历 体验 感悟 深化—《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分析  

2015-06-15 11:11:45|  分类: 课堂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经历  体验   感悟   深化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分析

         黄鸿菊

一、教学内容:浙教版第十二册P83-87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质疑引入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刚刚去河姆渡春游,你感觉如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先请大家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为什么?

出示:       六年级段全体师生去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信息表一:       购买矿泉水的情况

矿泉水的瓶数

5

6

10

20

25

总价(元)

15

18

30

60

75

信息表二: 

 五年级同学去梁辉野餐活动时分组情况

每组人数(人)

3

4

5

6

9

组数(组)

60

45

36

30

20

信息表三

二年级同学去天下玉苑春游时租车情况

每车人数(人)

40

20

10

7

5

4

车次(辆)

7

14

28

40

56

70

信息表四

一年级同学春游龙泉山步行情况

时间(分)

50

30

25

20

速度(米/分)

30

50

60

75

板书:  相关联    比值一定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判断,后三份信息表中的两种量之间不成正比例关系。你猜一猜,它们之间可能会存在什么关系?

(二)、验证探究,揭示规律

1、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格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是否相关联?

                                                        

②、具体说说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变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④、我的结论是:                                 

  

要求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同桌合作交流。

2、反馈交流

指名演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每组人数×组数=总人数(一定)

3×60=4×45=5×36=6×30=9×20=

每车人数×车次=总人数(一定)

40×7=20×14=10×28=7×40=5×56=4×70=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50×30=30×50=25×60=20×75=

3、比较归纳

通过观察表格和回答问题,你发现这三则信息有什么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师指出:这两种量我们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揭示课题并板书:反比例的意义

4、符号表示

如果用符号表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

板书:X×Y=K(一定)

 结合刚才的讨论,你认为X、Y、K分别表示什么量?

5、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书。可以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自己认为还有疑问的地方标上记号。

学生看书后问:你还有疑问吗?

师追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应该怎样去思考?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辨一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①、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看的天数

②、用砖铺一块地,砖的面积和用砖块数。

③、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④、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2、说一说:举例说说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

3、填一填

①、已知A和B成反比例,填写下表:


A

8

 

15

20

 

60

B

 

12

8

 

4

 


②、A、B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请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数,使它们成反比例关系。

A

60

 

24

 

6

B

 

30

 

10

 

 5、想一想

X,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1)  =         (2)   y=0.5x

(3)   y = x+1

 6、试一试:

根据比例关系,写出下列各比。

(1)甲乙两车行驶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比是5:6,速度比是(  ):(  )。

(2)师徒两人分别加工同样多的零件,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是4:3,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比是(  ):(  )。

(四)、课堂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反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    

     两种量  ←      每组人数×组数=总人数(一定)

相关联  →      3×60=4×45=5×36=6×30=9×20=X×Y

每车人数×车次=总人数(一定)

40×7=20×14=10×28=7×40=5×56=4×70= X×Y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50×30=30×50=25×60=20×75= X×Y

比值一定            积一定         X×Y=K(一定)                               

课后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 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往往是“师授生受”的模式,学生比较被动,一节课下来深感枯燥单一。如何渗透新课标的理念,老教材新上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上出探究味,这是我课前设计教学过程时思考的核心。通过实践检验,发现效果不错。

一、素材选择生活化,拉近了“学”“生”距离

    新课标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本节课在素材的选择上我借助学生春游中的数学问题,包括租车、分组、步行时速度与时间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习的内容生活化,生活的内容数学化。

二、信息呈现多样化,丰富了体验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节课中为了给数学学习提供更为充足的数学材料,我把春游中的三则材料整体呈现,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深入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其他两则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可以借助“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多样化的信息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拓宽了学生的体验途径。

三、主体学习探究化,促进了感悟深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对于反比例的意义的

理解感悟充分建立在学生对春游中的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出“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让学生凭借自己选择的材料,发挥独立探究的潜能。在“表达”中巩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倾听”中分享别人的学习收获,促进了感悟的深度。

四、练习设计层次化,凸现了方法提炼

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中我在设计练习题时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生活化,注重层次化,倡导开放化,凸现探究化。好多学生在解答辨一辨、想一想时自然的采用了举例验证的方法,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获取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知识与方法并重,使不同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评论这张
 
阅读(22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