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2016-12-29 21:23:23|  分类: 课堂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大家熟悉的名言,现实中,不少教师却不善于引导学生提问。以下结合实例尝试阐释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合理引导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知识能力尚有欠缺,教师应进行及时点拨、指导。洪镇涛老师在《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说:“这首诗不长,语句也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但是,我们深入进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值得我们揣摩,值得我们学习。”随后,就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仿照教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洪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把“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了”两个字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    

第二个问题是:第一节有两句话。我把这两句话的位置对换一下行不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这两个问题都很有启发性,师生热烈讨论,探讨答案。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作者怎样运用语言的角度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这首诗构思的问题。

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先小声嘀咕,老师走到同学们中间,时而鼓励,时而参与讨论,于是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在课堂的下半部分,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探讨得出了答案。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把教学内容结结实实地落实到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引路,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爆学生思维。教师教给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示提出问题的角度,不断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如此,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一步一步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给学生做好示范与铺垫,对学生的要求是笼统的,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这里,洪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无疑是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一个参照,让学生能够具体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这要求教师示范的问题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这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准备到,所谓备课要细致。

二、创设情境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又能取得教学实效。

靳家彦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故意把板书写成了:有一个小村庄,马上有学生说,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丢落了“这样”二字。老师连连表示感谢,并请同学们读课题。学生把“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教师趁热打铁地问:“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说:有怎样一个小村庄?有什么样的一个小村庄?有哪样的一个小村庄?教师顺势说: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一次人为失误,引发了学生一连串的问题,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学习流程。

情景的创设有许多方法。在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生硬照搬,创设的情景不符合文本特点,有的老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演出情景剧之类,实则是本末倒置,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因此,就创设情景提问来说,尚有非常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指导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提问方法绝非一日之功,而在于平常的持续训练与培养。步根海老师很注重平日里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质疑有方法上的指导。更可贵的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初读体验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对问题进行完善,或归纳、或概括、或明确范围,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归纳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步老师在《合欢树》课堂教学中,说:“我说过三类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讨论。”至于哪三类问题,从后面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即内容、语言、结构等三个方面。学生看书、思考、做笔记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心里一阵抖”,为什么作者不愿去看小院子,后来又后悔前两年没有去看,后悔但始终没有去看?

生:也是第9页,为什么最后一段说:“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师:也就是“孩子”在这篇文章里有什么寓意。

生:题目是“合欢树”,为什么前面大部分都没有讲到合欢树,最后一小部分才讲到合欢树,这合欢树到底代表着什么?

师: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上的,一个是它的内涵。

生:第8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这两处作者心情有何不同?

师:“摇车”,“不想回家”,“悲伤也成享受”,怎么理解?

生:第8页倒数第4节第3行,“‘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母亲提醒是不是他母亲对他的写作实在没有信心?

师:提醒的目的何在?

生:为什么小时候作文获奖,他对母亲说,而母亲急着说她自己,20岁时又说作文获奖的事,而且记得那么清楚?

从课堂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所提的问题未免粗糙与缺乏必要的合理性,教师随时随地说进行了完善与补充,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问题引领到正规的轨道上。长期这样做,对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提问的方法不止一种,老师在一堂课或连续几堂课中,可以有选择性地设计一两种进行集中突破,针对文本具体问题跟进指导。

四、点到关键

过去,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现在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让学生提问,而教师自己不敢提出问题。老师在关键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卧薪尝胆》教学中,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之后,薛法根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学们,我有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有人说,勾践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应该战死僵场,死不投降,但是勾践打了败仗,投降了,他怎么是英雄呢?对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谁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

1:勾践其实不是投降,他是回国后要锻炼自己国家的兵,兵强了,再打。

2:我觉得他是英雄。他为了自己的国家,甘愿被别人伤害,忍辱负重,在吴国干了三年的奴仆才回到自己国家,还能转弱为强,而不是享尽荣华富贵,把三年的荣华富贵补回来,他是为自己的国家做了一些事,所以我觉得他是英雄。  

3:我觉得勾践是英雄。因为他在吴国受尽屈辱,还给吴王干活,干了整整三年,很辛苦,回家后,还卧薪尝胆,暗地里招兵买马,所以我认为他是英雄。

4:我觉得他是想让吴国的国王放松警惕性,不再关心他的国事,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国力。

5:他是英雄,因为他如果战死的话,那就是吴国灭掉越国了。

6:如果越王不是英雄,我们就不会现在还歌颂他,流传百世。

老师也参与了学生们的讨论,归纳说,在战场上战死杀场的,壮烈牺牲,有气节,是英雄。在强敌面前,保存自己,暗暗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这样的人也是英雄。

“有人说勾践不是英雄,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提到了学生心里,提到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极有见地的意见。

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浅表的,缺乏深度的,关键处实则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老师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讲授的,因此,教师应首先在备课中做到胸有成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2/07/3089793_74240604.shtml

  评论这张
 
阅读(16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