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把学生习作引向真实的生活  

2017-04-19 15:30:13|  分类: 教育视线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把学生习作引向真实的生活

怀柔教科研中心 潘芬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大多数孩子闻之胆怯,写之犯难的事情。《新课标》提出的“自由表达、乐于表达”习作宗旨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我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习作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善积累素材,不知道写什么。二是有生活素材,不会合理选择材料,不知从何写起,不会选择合适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不会抓事物的特点重点描写。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再现生活,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表露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实体验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说:“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小学生的习作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的描摹。可他们观察生活带有明显的趣味性、情绪性和无意性。对鲜活生动、清晰具体的人、事、景、物,大多熟视无睹,观察的结果只得到支离破碎、空泛笼统、杂乱无序的模糊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生活积累贫乏。
  (一)创设情境,感悟写作方法
  在习作中经常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某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细节,领略当时独特的感受。如一次夕会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幕情景:讲台前的垃圾袋旁散落着几张废纸,讲台上滚着几个粉笔头。一个同学在位子上正拿垃圾袋当篮球筐练投篮。这时老师走了过来,注视了地面片刻,又看看同学,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蹲在地上捡废纸。投篮的同学立刻住手,几个孩子一起收拾讲台与垃圾袋周围。而后我请同学表述自己看到的情景,并说出当时的感受。看谁能叙述清楚,动作描述细致,感受真实具体。教师相机点播。这样做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了如何观察人物动作神态的方法,又在表述独特感受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采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写作的内容形象生动具体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事物有序观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这真切情境中边说边写,再也不会“没有东西可写了”,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使写作充满情趣和乐趣。
  (二)抓住特点,捕捉美好瞬间
  生活趣事、风土人情是素材,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是素材。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抓住事物的特点。于是我经常适时引导学生拿起摄像机,拍摄美好的生活、自然瞬间,然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捕捉到的生活素材进行剪辑回放,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师生交流把其特点尽显出来。如春天来了,教室外雪松深绿色的枝叶间长出了一簇簇鲜亮、嫩绿的新叶。可在同学们眼里却只是一个绿字,显得苍白无力。我是这样引导的:教室外高大的雪松颜色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又绿了。现在的绿色和冬天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描述出来吗?你打算用上哪些表达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四季常绿的雪松终于有了“变化”:教室外的雪松冬天深绿,绿得发黑,就像个稳重的老人。春天来了,深绿色的枝叶间长出了翠绿色的新叶,一簇簇,像绿色的铃铛挂满枝头,又像剑柄上飘动的长穗。阳光下,闪着点点亮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光影轻移,仿佛在把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到拟人与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充分展示我们的情感。
  二、搭设平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更需要丰富的想象。为此,我们做了一些的尝试。
  (一)延伸性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标中强调“要在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而教材中常常有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于是我就借助这些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指导他们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借以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一课中,桑那在等候丈夫归来时忐忑不安、坐卧不宁的特殊心理与动作,为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但单凭阅读语言文字,恐怕有一部分学生很难达到理解,于是我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影片中的有关情节进行剪辑,再回放。依托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体会桑那抱回孩子的矛盾心情,再通过语言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请大家观看影片中桑那家穷苦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抱回三个孩子后桑那家的生活境况将怎样,西蒙的三个孩子能活下来吗?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推测出可能产生的新结局。
  (二)画写结合训练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图形在不同孩子的眼里会被想象成不同的图案。适当引导,学生会通过联想使这些图像焕发生命的活力与色彩,而这些都是他们所独有的创造,不受任何人与形式的影响,最能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同一幅画,怎么看,怎样理解画意,怎么切入,怎么表述等等都会因人而异。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能将各种各样奇特的极富想象力的图案尽显在孩子们面前,并能将他们的想象结果适当再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抽象的图案,让他们通过想象先把画面补充完整,再把自己想象的画面通过语言再现出来。这种让学生依据一定材料去想象再现作文的训练,降低了难度,那一幅幅色彩丰富、新颖的画面,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就是一朵朵创新之花。一位学生在“特殊法庭”一文中写道:“看看我这条可怜的小金鱼吧!我和我的族人原本生活在清澈无比的大河里。那时……现在由于河水受到污染,我的朋友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了我,美丽的尾巴已被罪恶的河水咬噬待尽,寸步难移,面临死亡,我多么孤独……”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新颖的创意,这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流泻。我还在班上开展了想象作文比赛活动,产生了张宝华、刘晓飞等幻想之星。就连平时最不爱写作文的高才也能写出一篇近600字的习作——《机器人科比》。虽然不是很好,但毕竟是他的心曲。
  这些训练与比赛为孩子们开启了想象的闸门,使他们体会到——原来我也很棒。
  三、网络习作,使学习更有趣,更具个性
  学生习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复杂过程,也是高度个性化的过程。但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对五、六十名学生按同一要求、同一步骤和同一方法进行作文训练,把学生的习作活动约束成高度统一的集体活动,使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既增加了学生练习写作的难度,又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事先将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方法等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辉映的智能软件,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设计自主开展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能通过网络及时向老师请教,也可以与同学开展网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充分讨论、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开展自主性写作活动,写完后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评价,也可以调阅其他同学的习作,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可以根据需要把习作发给相关的对象。整个写作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每位学生间学习的进度不同,学习的时间、地点也可以不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训练材料,也可以直接从网上查找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方式上,可以边说边写,也可以边画边写,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几位同学合作写,写作活动更为自由。甚至习作的形式也可以不同,或长或短,或图文并茂,或现实或虚幻……一切源情而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清楚地记得陈博同学的转变是从这样一件事开始的: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昨天我去挖蚯蚓,发现一堆枯草中夹杂着一些绿色,仔细一看,原来是刚长出的小草,我想:这也是生命呀!于是又把土埋上了。多么真实的感受呀!在大家的眼里,小草给我们带来的春意只是刚刚探出地面的黄绿色的小叶尖。却很少注意那埋在枯叶下的绿色。可陈博注意到了,它的观察与表达方法与众不同。我在留言板上肯定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接着同学们一篇篇赞扬的话语纷至沓来,第二天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居然羞涩地低下了头。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渐渐爱上了作文。虽然它的习作不是最优秀的,但他表达语言的形式是最独特的。
  四、修改习作,促进知识迁移,享受成功快乐
  叶老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能修改习作的能力。“评改”的过程就是对事物认知明理的过程,也就是矫正错误对事物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发送到每个同学的终端机上或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最终达到“言之有情”。充分让学生感受评改的美丽,写作的愉快。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是最幸福的时刻。孩子在作文中享受成功、体验快乐。

                                     常务编辑 刘仲学 

  评论这张
 
阅读(13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