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小东书吧

在百度中输入:怀柔张小东 即可进入本站

 
 
 

日志

 
 
关于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奉行“排除干扰,干实在的事,合理安排,干有效的事,管好本行,干份内的事”的工作思想,坚持“复杂的事简单想,简单的事认真做,认真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创造性做”工作原则,喜欢为人低调的行事风格,信奉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处世方法,追求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泊心境,是一件无憾而又幸福的事情。 愿与您一起行走、成长、追梦!

磨课成就精彩  

2018-04-09 08:42:02|  分类: 课堂教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磨课成就精彩

魏华

    “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观察物体不要从一个角度去看,要多角度全方位,想事情也是一样。”此时的我被激动和幸福充盈着。这是2012年11月在怀柔区小教研举办的“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我所上的《观察物体》一课将近结束时学生谈收获的精彩回答,是我预设教学目标时望而却步的领域。因为《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在小学数学第八册更多承担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任务,达到这个目标对于不谙世事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着实不易。时隔不久,荣获一等奖的大红证书也翩然而至。凝视着证书,浮现着学生探索、收获的学习经历,耕耘后的喜悦激励我记录下磨课的历程。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把握根本
    课标中对《观察物体》没有单独论述的部分,它隶属于空间观念范畴。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新《课标》就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第一学段是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过程,第二学段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观察物体》在义务教育北京版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三、四、五、八四册书中。三册教材安排的是观察单一实物,初步感知观察物体时从不同角度观察效果不同;四册是观察三个小正方体搭建的模型,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平面图与立体图的连线;五册教材安排了观察四个小正方体搭建的模型,学生根据给出的三维平面图搭建模型,体验三维平面图的确定性,进一步提升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效果不同的认知;八册安排的是生活场景图和五块小正方体搭建的模型以及方格图,意在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观察精准画出平面图,训练观察物体的准确性,看世界、看问题的全面性。统观四册教材内容,显然是由简单的实物抽象出模型,再以数量逐渐增加的模型为载体,逐步完善对观察物体的认知,然后回归到观察生活中的组合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从简单物体到复杂场景的认知和飞跃,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标;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效果不同的认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还停留在对模型的观察上,停留在比较概括的层面,没有精准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也不能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于生活。而对本校和几个兄弟学校四年级学生的前测结果显示:班级间、学生间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设计照顾多层面的学生势在必然。
    二、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确定目标
    只有明确“干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干”,目标的定位直接左右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基于对教材的挖掘与研究,经过对内容文字的推敲,我终于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位观察模型,在方格纸上精准画出所看到的平面图,进一步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能根据不同方位的模型平面图,动手搭建出相应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观察、探索“面与体”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创新能力。
    三、环节设计,紧扣重点——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好了,怎样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呢?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一定要力求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反复斟酌、筛选、提炼,最终确定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指导观察——自主探究,提升想象——灵活运用,拓展延伸——畅谈感受,分享体验。这其中师生活动安排力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探究。
    四、试讲探讨,精益求精——升华目标
    备课和试讲给我很多收获,包括成功与不足。就像在一个平面上画圆,随着圈起来的部分越来越多,就会发现圈外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化也很大。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我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当我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课堂经历和生成是不同的。学生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我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过程。
    第一次试讲我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少一半,经过深思熟虑后结果却如此,让我难过到了极点!难过的同时我进行了反思:是“情境创设”出现了问题。我校标志性建筑“扬帆起航”的照片学生观察容易,可是它形体复杂,难于表述,严重压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进程。
    第二次试讲,我把学习情境换成一张几个毛绒玩具的照片,由于拍摄的角度不同,学生观察到的数量就不同。由于情境的改变,学生们观察和表述起来都很容易,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顺利完成了整节课的任务。可是总觉得孩子们的自主探究不够开放,思维不够开阔,气氛也不够活跃,整节课没有激情。问题出在哪儿呢?这引发了我又一次的深入思考:路铺得太平坦,没有激起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学生学习不自主,缺乏欲望和兴趣?这样不行,得给课堂环节动个大手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由原来学生沿着教师铺好的路走,改成教师激起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的需求增加预设,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自主完成认知。于是将课堂环节修改成了“情境创设,感受生活——自主探究,提升想象——拓展延伸,用于生活”。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开放、灵活,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引领下,愉悦地体验着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深入备课、磨练过程中,与其配套的学具和课件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越来越凸显它们的辅助效能。
    学具中表格由(5×5)个1厘米变成(5×5)个0.8厘米,再变成(5×5)个0.7厘米。
    前两次格大、实线,不利于孩子画准确、画美观,还浪费时间,标注的面局限孩子的思维。最后换成小格,虚线,便于孩子描画轮廓,去掉标注的面让孩子们自主的探索、选择、观察、勾画。
    情境引入图片更换三次,由复杂的生活场景换成易于描述的毛绒玩具照片,最后换成有趣的错位摄影图,最终达到了衔接新旧知识、激趣又引发问题的目的。
    由于教学过程是从满足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随着孩子们的需求逐渐呈现教学环节,逐渐提升认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预设到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需求。为了预设完整,凸显本节课的重点,我从众多模型中选出无论从哪两个面看都不能确定,而且便于搭建和观察的一般模型,以便在孩子们面前呈现观察物体的一般规律。并在课件中预设了孩子可能需求的两个面组合(即正面和侧面组合、正面和上面组合),并且呈现了从前面和侧面看都符合平面图的五块、六块、七块小正方体搭建的28种不同立体模型及其规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只看两个面的不确定性和搭建方法的规律性。
    本届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落幕了,可是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一节成功学生、历练自己的好课,需要深刻的思维方式,详实的资料掌握,充足的课堂预设以及灵活的驾驭能力。一位引领学生孜孜以求、自主探索创新、教艺精湛的好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应具备挖掘教材把握知识间体系联系的业务能力。只有把点放在线上才能清晰看到它的位置,才能深刻体验到它的价值。只有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情感点、能力点放在相应的体系中,才能清楚应该承担的任务,才能准确把握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施教,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把握生成资源。困惑催生智慧,磨课成就精彩。

  评论这张
 
阅读(285)|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